19岁时,出世在台湾宜兰县头乡镇木匠人家的阮义忠,辞乡去台北打拼。因缘际会之下,阮义忠敞开拍摄生计,数十年间奔走风尘走遍宝岛,在台湾从乡土社会向工商社会转型之际,为日渐消逝的人文景色,留下弥足珍贵的印象记载。
蓦然回首,阮义忠发觉正是最靠近土地的人事与乡情,为他供给了持久的精力支撑,自己从未线年,这位影响两岸拍摄界的名家,在宜兰建立阮义忠台湾故事馆,每季度更新展览主题,参观者约有1/3是慕名而来的大陆人士。
记者在宜兰专访阮义忠时,年逾古稀的他,刚与妻子完毕近20天的高兴游览,又开端为编撰杂志专栏、准备新展览繁忙。“我所寻求的是极力做好每件事,让日子过得有滋有味。”阮义忠对记者说。
阮义忠走上拍摄之路纯属偶然,他开端的志趣,其实是成为画家。在宜兰头城高中时,他开端制作钢笔画,并展露出过人的禀赋。阮义忠还酷爱阅览,校园订阅的《幼狮文艺》杂志和各种报纸的副刊,他都不时捧读,如此犹感缺乏,还常常去书局搜索文学名著和哲学书本,站在店内连读两三个小时而浑然不觉。1969年,阮义忠在台北高考落榜后,留在当地找寻出路,租屋内整面墙都摆满了他青少年时期在宜兰买的书。
捧着学生时代的画稿,阮义忠去其时岛内发行量最大的老牌文学杂志《幼狮文艺》找作业,深受杂志主编、著名诗人痖弦欣赏,担任为作家的诗、散文、小说或译作构思插画。1973年,阮义忠来到英文版《汉声》(ECHO)杂志社,原以为应征的是插画师,没想到杂志兴办人之一黄永松把相机递给他,问他会不会拍摄。缺乏经验的阮义忠忧虑无法担任,黄永松却鼓舞他:“凭你的美术和文学根柢,只需多走多看多拍,很快就会上路了。”由此,阮义忠从绘画过渡到写实拍摄。2年后,阮义忠帮忙兴办《家庭月刊》,深化民间采访报导,发布图文报导60多篇。他还担任《人世》杂志志工,拓荒“阮义忠速写簿”专栏。
1987年,人世出书社推出阮义忠代表作之一《人与土地》,他从1000多卷底片中精选出85张,冲放成银盐相片。该系列著作中,有12幅被法国巴黎现代美术馆保藏,在少量当选美国威望《今世拍摄家》一书的华人拍摄家中,相同有阮义忠的姓名。
已故台湾《》人世副刊主编高信疆,如此点评《人与土地》拍摄著作:这是头城少年阮义忠的人文归乡。他的镜头面向台湾的乡村,让我们正真看到了人在土地上生长的痕迹,四季轮替,大地无言,却静静负载着人们亘古的崇奉与期望。
“在生长过程中,我是那么不清楚自己的乡土,拍摄使我有时机回过头来,把台湾再走一遍。我一切的相片,简直便是从头的发现。”阮义忠回想,那时候没有一点旅游指南,他依托一本台湾客运路线图,在都市的触须探达之前,记载下人与自然密切依存的时代里,村民最朴素的日常日子。《人与土地》《丢失的高雅》《正方形的乡愁》拍摄漫笔,会聚成“乡愁三种”文集,展示了岛内上世纪七八十时代的情面与景色。
在阮义忠看来,乡土社会是人类的幼年,前史在行进,幼年在消逝,他要给台湾的乡土社会,留下最终厚意的一瞥。“不少民众感谢我替他们保留了连自己都遗忘的回忆,这让我感觉到,那些老相片的力气,现在才开端真实地展示。”他说。
“拍摄的含义在于发现与必定。”阮义忠说,一个再了不得的拍摄师,充其量也仅仅是50%的创作者,另一半的劳绩,应该归于镜头前的人事物。他拍过许多台湾普通的人物,所做的只是在自己被感动的瞬间按下快门,相片的价值在于镜头前人物所出现的人道光芒。
拍摄40多年,阮义忠先后出书拍摄集、拍摄论著、图片故事、散文等数十种。他在两岸出书的简繁体书本,简直势均力敌。上世纪八九十时代,阮义忠在台湾《雄狮美术》开设专栏,介绍国际优异拍摄家的基本资料和他对相片的解读,又结集出书了《今世拍摄大师》《今世拍摄新锐》《拍摄美学七问》3本书。那些国际拍摄史的大师及其著作,经由阮义忠最早介绍给了两岸拍摄人,并继续发挥着影响。
42岁时,阮义忠兴办《拍摄家》中英文双语版杂志,10年印行62期,亨利·卡蒂埃-布列松、威廉·克莱因、史蒂夫·麦凯瑞等国际拍摄大师怅然供稿,杂志还将没有成名的许多两岸今世拍摄家面向了国际舞台。
“拍摄从我的作业、爱好,早已转为抱负与崇奉。终年经过拍摄体悟人生,拍摄对我不只是艺术体现,也是品格养成。写书、展览、教学、办杂志,都是期望传达自己坚信的价值观。”阮义忠说。
1987年,阮义忠建立暗房作业室,次年起,他在台北艺术大学美术系教学拍摄课程,任教25年后退休。2005年,沈阳鲁迅美术学院拍摄系约请阮义忠担任客座教授。他还受邀在大陆各大拍摄节、拍摄竞赛担任评委,于多个城市开设展览、讲座、拍摄作业坊。“这里有我广阔的知音,我期望把拍摄的人文种子,播撒在广袤的大陆。”他说。
2016年,阮义忠拍摄人文奖建立,企图康复与必定逐步被忽视的人文传统,首届奖项由两岸3名拍摄师取得,颁奖礼在浙江乌镇“木心美术馆”举行,一度登上微博热搜第二名。
跟着阮义忠台湾故事馆建立,他的作业重心搬运到了宜兰。展览每次选取不相同的范畴的艺术家,体裁左右反击,阮义忠总能从自己的相片档案中找到照应之作,构成印象上的对话。相同令人惊奇的是,阮义忠保藏有2万多张黑胶唱片,正写作的专栏也与音乐鉴赏有关,他还对咖啡文明颇有研讨,曾出书《听闻:咖啡年月与黑胶时代》。生命的厚度和广度,阮义忠一个也不缺。
几年前,阮义忠在头城海滨买下能望见对面龟山岛的公寓,那是他祖母和外祖母日子过的小岛,也是一切宜兰人心里的故土。龟山岛第一批移民来自大陆,清朝年间随商船漂洋过海至此落脚。“我方案再外出游览一两次,然后回到这间海滨小屋,好好书写回想录。”阮义忠说。(本报记者 张盼文/图)